个人概况
于同雷:男,汉族,1979年9月生,辽宁阜新人,教授,中共党员。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同年进入信阳师范学院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市厅级项目5项;2017年获批河南省高校“种群生态学”科技创新团队,2018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参与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在《Scientific Reports》、《Evolutionary Ecology》、《Integrative Zoolog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 45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3项,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荣获“2016年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9年河南省信阳市青年科技奖”, 2019“信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19年“河南省信阳市科学技术带头人” 。
教育经历
2007年09月 – 2010年06月,武汉大学,生态学,博士
2004年09月 – 2007年06月,西华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
1999年09 月 – 2003年06月,沈阳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1年至今 信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2014年01月 – 2020年12月 信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
2010年07月 – 2013年12月 信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讲师
研究领域
1.常年从事鸟类分类、生态及多样性研究,现阶段主要分析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以揭示鸟类如何进化去适应全球城市快速发展;
2.常年从事两栖动物生活史研究,现阶段主要从环境因素和分子遗传方面解决无尾两栖动物生活史地理变异机制,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措施和建议。
工作介绍
1.现阶段主要分析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前期已完成对河南5个城市: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信阳21所高校、25个居民区、15个城市公园的鸟类群落及多样性数据收集,结果表明高校相比其他两种建筑类型,能够支撑更多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还发现多样性指数不仅与栖息地斑块的面积大小有关,还与栖息地斑块的植被盖度、隔离度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下一步工作开展城市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纬度的关系。
2.现阶段主要从环境因素和分子遗传方面解决生活史地理变异机制。目前已完成在大尺度上对我国多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两栖动物生活史的研究,揭示了两栖动物身体大小、婚配制度和雌性繁殖投入的地理变异机制,这为阐明生态压力是导致两栖动物生活史对策进化的选择压力奠定了基础;也采用线粒体和微卫星两类分子标记,解析了不同地理种群中华蟾蜍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包括评估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衡量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程度,重建中华蟾蜍个体以及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下一步工作继续加大野外种群数据的收集和取样工作,因为只有获取更多的时间序列的科学数据,才能有可能揭示该过程的运行机制。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蟾蜍指名亚种生活史特征变异的地理格局,2018-01至2018-12,15万元,已结题,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蟾蜍蝌蚪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7-01至2019-12,19万元,已结题,参加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中华蟾蜍岷山亚种生活史特征的地理变异,2013-01至2015-12,25万元,已结题,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地山雀合作繁殖系统的时空变异,2009-01至2012-12,175万元,已结题,参与
5. 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生物科学系,2019-01至2020-12,3万元,已结题,主持
6.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蟾蜍指名亚种的生活史进化,2018-01至2019-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动植物种群生态, 2017-01至2018-12,100万元,已结题,主持
8.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斑块大小和隔离程度对鸟类群落和多样性影响,2016-01至2017-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发表高层次论文
1. Yu, T. L., Jia, G., Sun, H. Q., Shi, W. H., Li, X. L., Wang, H. B., ... & Zhang, M. (2021). Altitudinal body size variation in Rana kukunoris: the effects of age and growth rate on the plateau brown frog from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thology Ecology & Evolution, 1-13. IF =1.655, SCI四区
2. Yu, T. L., & Deng, Y. H. (2020).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maternal investment and trade-offs between egg size and clutch size in an endemic toad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cientific reports, 10(1), 1-8. IF =4.011, SCI三区
3. Yu, T. L., Wang, D. L., Busam, M., & Deng, Y. H. (2019). Altitudinal variation in body size in Bufo minshanicus supports Bergmann’s rule. Evolutionary Ecology, 33(3), 449-460. IF =2.465, SCI三区
4.Yu, T. L., Xu, Y., Busam, M., & Deng, Y. H. (2018). Maternal investment decreases under stressful environments in 11 plateau brown frog (Rana kukunoris) populations. Ethology Ecology & Evolution, 30(2), 168-177. IF =1.655, SCI四区
5.Yu, T. L., Wang, T. T., & Busam, M. (2018).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cues of conspecifics based on density and habitat features on the growth of 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 larvae: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Herpetological Journal, 28(1), 27-30. IF =1.268, SCI四区
6.Yu, T. L., & Wang, L. M. (2013). Mate Choice and Mechanical Constraint on Size‐Assortative Paring Success in a Simultaneous Hermaphroditic Pond Snail Radix lagotis (Gastropoda: Pulmonata)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thology, 119(9), 738-744. IF =1.947, SCI三区
7. Yu, T., & Lu, X. (2013). Body size variation of four latitudinally-separated populations of a toad species: age and growth rate as the proximate determinants. Integrative zoology, 8(3), 315-323. IF =2.654, SCI一区
联系方式:
办公室:综合实验楼319;邮箱:yutonglei_00000@163.com;